永汉五年七月,孙策留路昭镇守安城,又以尹礼为先锋,引兵三万长驱北上,与宇信会师于汝南城下,正式完成了对汝南城的合围!
汝南城不仅是汝南郡的治所,同时也是整个豫州的政治中心!汝南城被围,对曹军在豫州的统治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冲击。周边郡县纷纷宣布脱离曹军的控制,全面倒向士气正盛的徐州集团军。
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,宇信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没有对汝南城发动最后的猛攻!凭着对历史的记忆,汝南太守满宠并不是一个庸碌之人;相反,他在军事方面颇有建树!
兵法云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下攻城”!如今的汝南城已是势单力孤,内无充足的战略物资,外无可堪一战的援兵,空有高大坚固的城墙,却只能龟缩其中!
宇信对汝南城采取“围而不攻”,确实是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最佳战术。但是,长久的对峙,对己方而言,未尝不是一种消耗!所谓“伤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,就是这个道理!
因此,用谋之外,还得用交!为了尽快瓦解城中敌人的战斗意志,宇信派出了劝降使者,以高官厚禄引诱满宠献城。不仅如此,宇信也利用箭支向全城军民抛出了诱饵——只要满宠投降,百姓可免三年赋税,曹军将士一律原级留用!
宇信不是不知道满宠的忠义!事实上,在行事之前,宇信就料到满宠必定会拒绝他的建议。但是,这不是宇信关心的重点!
俗话说得好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宇信如此大费周章地“讨好”满宠,不过是要在城中军民心中树立一种仁慈的形象。不错,他要通过劝降一事将满宠推到风口浪尖之上,让他成为众矢之的!
任谁都瞧得出来,一旦两军开战,汝南城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,而城破人亡,也相应地成为不可改变的定局。没有人是不怕死的,大凡还有一丝生的希望,人总会拼命去抓紧它!
如果满宠拒绝宇信的“好意”,那无异于自行掐断城中军民的救命稻草!届时,那些原本对其心怀感恩的军民便会反过来仇视他!由此而产生的分歧,便是内讧的发端!
不出宇信所料,满宠以撕毁劝降书、重责使者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曹操的忠心。以他的智力,不是看不出其中的险恶,而是他不得不这么做!如果他态度不够坚定,必会遭到曹操集团高层的怀疑,最终难逃身败名裂的结局。
好在满宠在军队里的信誉较好,没有直接激起兵变!只是,各营将士都在背后议论纷纷,坚守待援的信念无意中被削弱了!
可以说,整个豫州的战局正在慢慢向宇信一方倾斜,这一变化自然也落在了远在东郡的戏志才眼里!遗憾的是,纵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,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招集十万精兵,远赴汝南解满宠之困!
当然,戏志才无法变出十万曹军,他却能用计引来十万援兵!真正的智谋之士,非是争胜于疆场之上,而是运筹帷幄,决胜于千里之外。
寿春城中,袁术正在和他的谋士杨弘商议一件大事:“子归,如今汉威日衰,四方诸侯无不争先并土,其中最为甚者,莫过于中原之宇信、曹操。而术手持陛下匡扶诏书,又有大宝为证,何不自立?”
杨弘对汉室没有什么好感,只是篡逆之事非同儿戏,末等之人更是不敢妄自猜测:“主公之意……恕弘智短才疏……”
袁术向来胆大包天,寿春又是他苦心经营的根据地,自然出言无忌:“术听说袁姓出自于陈,陈乃大舜之后,可见术命非凡。汉以火德而兴,往来四百余年,先后有外戚、阉寺之祸,气数已尽。若术取而代之,正应土承火之天道,何乐而不为?”
杨弘哪能听不出来袁术的话外之意,看来自家主公是想当皇帝了:“主公,弘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?虽然眼下皇权旁落,但汉家天子名义上依旧是诸侯之主。主公若是贸然称帝,必遭四方之众围而攻之,届时我军恐难相敌!不如暂避虚名,兵出庐江,扩张领地,以积蓄力量。待天下诸侯打得精疲力尽之时,再逐一击破……如此,帝业便是水到渠成!”
“哈哈哈!”袁术对杨弘的一番高见甚是满意,“谶文有云‘代汉者,当涂高也’!术有子归相助,何愁天下不定!”